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地处北纬18度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118.57公里长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900.88平方公里。一句“珍珠海岸”的美誉,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还孕育着发展海洋经济的活力。
近日,陵水渔港经济区入选2024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中央财政对地方开展试点分类分档给予支持,补奖资金将重点用于对渔港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整治维护,目前第一笔资金7000万元已下拨到位。
依港养港,依港兴业,在“向海图强”的路上,陵水正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四大渔港”建设目标,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国际海洋水产种业融合发展中心和疍家文化渔旅风情核心区,形成多功能综合渔港区域和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带,推动渔业全产业链新格局逐步形成。
发力水产南繁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银鼓鱼、老虎石斑、豹纹鳃棘鲈……6月5日,走进位于陵水黎安镇的陵水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林)养殖车间内,整齐排列的数十个养殖池内,十余种鱼儿欢快畅游,从鱼苗到成品鱼皆而有之。
“不久前我们将5万尾金鲳鱼苗出口至新加坡,公司与科研团队进行合作,不仅采用优质饵料投喂,还利用中草药无抗技术进行病害预防。”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有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陵水的苗种每年能够最早一批进入市场,获得国内外客户青睐。
热带海水鱼类繁育在陵水已有近30年的历史。依托维度优势,这里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和水温适宜、有机质丰富,是发展水产苗种南繁和早繁的黄金区域。
近年来,陵水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着力发展水产种业,规模化繁育生产海水鱼类种苗30余种,年产鱼苗超2亿尾,成为国家水产育制种重要基地。目前共有3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全年海水鱼苗种生产规模有1060亩。
如何为打造“水产种业硅谷”赋能?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所机构“牵线搭桥”,加强技术合作,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水产种业体系。“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培育突破的银鼓鱼品种受到市场欢迎,去年还突破了东星斑室内孵化和快速增长技术。”李有文介绍,公司从最初的鱼类苗种养殖销售,逐渐转向新品种研发,还成为多个高校水产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不仅有专家帮忙‘把脉’,还有专业仪器检查,我们养起鱼来有底气。”新村镇水产养殖户王亚日与德林开展合作,管理10口塘,繁育养殖金鲳、石斑等鱼类。
位于新村镇的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陵水水产南繁苗种项目基地,占地300亩的园区如同一个生态型花园,划分为种鱼、繁育、育成、生物饵料等区域。在这里,企业把科研中心建进水产基地。
科研大楼的藻种室内,绿色的液体在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不断流动,培育出的二级藻种液体,将投喂给活体生物饵料,再供鱼苗摄食。“通过不同的微藻组合,我们可以打造鱼苗的‘全价奶粉’,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该公司科研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杨扬介绍。
为了推动水产南繁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当前,陵水正以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建设水产南繁种业产业园。
“园区规划占地面积829亩,致力于打造为南繁水产科研、种苗繁育、科技孵化、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现代产业化园区,并建成国际水产业的种质资源转化及交易中心、种苗供应基地。”陵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巨明介绍,打造国际水产种苗创新研发中心,是陵水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发展定位之一。
与此同时,陵水还积极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推动渔业产业形成种苗繁育、养殖、加工、流通等一体化闭环体系。据介绍,规划占地面积2797亩的文罗产业园集现代化水产精深加工、水产速冻、食品研发、仓储冷链物流及出口创汇于一体,现正启动第三期项目建设,计划引进国内外跨境贸易、精深加工等头部企业。
打造“蓝色粮仓” 耕海牧渔走向深海
海洋是“蓝色粮仓”,在陵水,海洋渔业正从传统捕捞向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方向发展。
自新村镇新村码头乘船出发,20分钟左右便可抵达位于清水湾外海海域的全国首个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海面上,3个周长为90米、深7米的重力式圆形深海网箱共养殖了1000多尾黄鳍金枪鱼。
202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在陵水成功捕获黄鳍金枪鱼野生幼苗,在清水湾海域驯养至今,在国内率先突破了黄鳍金枪鱼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也完成了国内首例驯养示范。2023年,该所与陵水黎族自治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启合作,共同推动黄鳍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落地转化。
“黄鳍金枪鱼深受市场欢迎,在冬交会等现场频频‘出圈’。”该公司总经理王晖告诉记者,如今深海网箱养殖黄鳍金枪鱼成活率达到了75%以上,最大的个体重量能达到100斤以上。
深耕“一条鱼”,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海产品,如今,陵水计划围绕繁育、养殖、捕捞、加工、交易等全链条发展金枪鱼产业。“我们正着力扩建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增设现代化装备。”王晖介绍,针对金枪鱼养殖,陵水农投已研究了多种养殖装备,如加强型重力式网箱、可升降桁架网箱等,目前正陆续投用,明年黄鳍金枪鱼养殖规模将发展到万尾以上。
“往深海走”也成了不少渔民的选择。2020年,陵水在陵水湾海域划定1.2万余亩深水网箱养殖区域,用于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并优先照顾转产转业渔民,落实每户减免海域使用金50亩政策。
在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中,该县布局了陵水沿海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带,目前规划了3.4万亩,包括赤岭渔港外海深水网箱项目、陵水湾深水网箱养殖提升工程、深远海桁架大型养殖装备建设项目、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项目以及3个海洋牧场项目等。
开启耕海牧渔新航程,现代化的渔港十分重要。陵水推动渔港升级改造,打造以新村中心渔港为核心的现代渔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以赤岭渔港为核心的多功能综合渔港核心区。
在新村渔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工地,数十个浮箱模块已经预制完成。“模块下个月会陆续下水,新建的4500平方米的浮码头将于9月启用。”项目主要负责人表示。
推动渔旅融合 休闲渔业有新招
“我们就是奔着‘海上村庄’来的,真是大开眼界。”日前,来自湖南的游客黄琛一家提前半个月预订了陵水疍家渔排海上民宿的客房。
新村镇新村港内,400多户疍家渔排靠岸成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集疍家文化、海上度假、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渔排民宿,由原有养殖渔排升级改造而来,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入住民宿,客人可以感受赶海、拖地笼等传统疍家节目,还能体验坐玻璃船游玩、海钓等特色活动。”疍家渔排协会会长、海上民宿负责人郭玉光说,海上民宿和餐厅让疍家人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新村镇,除了海上有疍家民宿,岸上还有海南疍家博物馆。当前,借着这簇生于海上的民俗之花,陵水积极探索“休闲渔业+乡村振兴”模式,打造疍家文化渔旅风情核心区。
“我们计划联动新村澙湖、南湾猴岛、红树林湿地、海岸、渔村等多元化旅游资源与产品,建设集文化体验、自然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生态研学、环保教育于一体的疍家文化主题热带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郭巨明看来,这一区域有潜力打造一张特有的文化旅游名片,推动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区域主要建设内容概括为“113”工程:“一面”工程是把新村镇域、新村渔港、新村潟湖进行整体打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渔港升级改造、建设渔业交易中心、疍家渔排微改造,结合疍家传统保护村落、红树林湿地公园、海草床观光等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新村潟湖生态效益,做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圈”工程是沿着黎安、新村潟湖建设驿站、卫生间、观景平台,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环湖旅游带;“三区”工程是利用新村镇南湾村、桐海村、三才镇港演村区位优势,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其中,渔业交易中心主要打造集渔业交易、渔业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渔业交易中心综合体。
落日余晖洒在海面上,三两游客趁着退潮赶海。“橘子海太美了!”几乎是每个来到英州镇赤岭村的游客的第一感受。随着美丽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个传统渔村迎来了蝶变,成为陵水另一热门渔旅目的地。
近年来,海南橘子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村委会共同开发赤岭印象美丽渔村项目。
“变化特别大,村里的路拓宽了,球场建起来了,艺术长廊、赶海驿站、赤岭风情街等扮靓了村庄‘颜值’。”村民黎仕德说。
“赤岭村整体产业发展将依托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陈烈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发展餐饮、近海观光、民宿等产业,建造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示范点,同时以休闲渔业和渔产品加工为契机,努力带动村民参与增收,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这里。
(本报椰林6月6日电)